答案查看网,轻松搜题/搜资源
登录
×
登录账号
记住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
注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账号密码后免费查看答案
前往登录
忘记密码
×
忘记密码
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找回您的账号密码
前往登录
立即注册
搜题/搜资源
【单选题】【消耗次数:1】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的著作是?
①
《地理大全》
②
《四洲志》
③
《海国图志》
④
《筹海篇》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如需代学继续教育,联系微信:yizhituziang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的著作是()。
①
《地理大全》
②
《四洲志》
③
《海国图志》
④
《筹海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魏源在其()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①
《四洲志》
②
《海国图志》
③
《夷情备采》
④
《盛世危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1842年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
魏源
②
林则徐
③
左宗棠
④
曾国藩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
魏源在1843年编纂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
①
《四洲志》
②
《海国图志》
③
《资政新篇》
④
《盛世危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①
龚自珍
②
林则徐
③
魏源
④
郑观应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标志着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芽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在哪本著作中提出的()。
①
《华事夷言》
②
《四洲志》
③
《瀛寰志略》
④
《海国图志》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①
林则徐
②
魏源
③
龚自珍
④
王韬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①
林则徐
②
魏源
③
郑观应
④
康有为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全约束反力与法线间的夹角的最大值称为()。
①
反力角
②
平衡角
③
约束角
④
摩擦角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结构及其受力如图4所示,已知均布载荷集度q=10N/m,力偶矩的大小M=5N·m,a=1m,不计结构自重。则CD杆上C端所受的约束力的大小为F=()N。
①
10N
②
15N
③
12.5N
④
5N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质心在转轴上的匀角速度定轴转动刚体,其惯性力系向转轴上的某点简化的结果可能是:
①
零力系
②
一个力偶或零力系
③
一个力
④
一个力螺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曲柄OA以匀角速度转动,当系统运动到下图所示位置(OA//O1B,AB⊥OA)时,则有vAvB,aAaB,wAB0,aAB0。若记①等于,②不等,则横线上正确的答案是()
①
①②①②
②
②①②①
③
①①②②
④
②②①①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在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中,当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
①
一定会有科氏加速度
②
不一定会有科氏加速度
③
一定没有科氏加速度
④
以上都不对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B处的法向约束力FNA与FNB的关系为()。
①
FNA=FNB
②
FNA>FNB
③
FNA<FNB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F3和F4分别在坐标轴X上的投影的计算式为()。
①
X1=-F1cosα1
②
X2=-F1cosα2
③
X3=-F1cosα3
④
X4=-F1cosα4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动力学基本方程只适用于()。
①
惯性坐标系
②
直角坐标系
③
自然系
④
都不对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四根杆件用铰链连接如图6所示,在水平杆AB上作用有一力偶矩为M的力偶,不计构件自重,则系统平衡时,铅垂杆AC的内力F=()(拉力为正)。
①
10N
②
0N
③
12.5N
④
5N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在下图所示机构中,杆O1A∥O2B,杆O2C∥O3D,且O1A=200mm,O2C=400mm,CM=MD=300mm,若杆AO1以角速度w=3rad/s匀速转动,则点D的速度的大小为cm/s,点M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则横线上正确的是()。
①
60cm/s2120cm/s2
②
120cm/s260cm/s2
③
120cm/s2150cm/s2
④
120cm/s2360cm/s2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