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下列情况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初始确认时冲减相关资产成本的,应当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未分配利润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后只能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
① 
② 
【判断题】 对于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如果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期间确认为管理费用。(  )
① 
② 
【判断题】 权益法核算下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售价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和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之和。(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合并差额调整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时,应该先调整企业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则应调整企业的留存收益。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除按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外,企业取得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对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当期及以后各期的收益。(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企业采用总额法对政府补助进行核算。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摊销,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会计科目是(  )。
①  管理费用
②  财务费用
③  其他收益
④  营业外收入
【判断题】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自相关资产达到可供使用状态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  )
① 
② 
【单选题】 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计入()。
①  当期所得税
②  所得税费用
③  资本公积
④  商誉
【判断题】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包括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在我国,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
① 
②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会计核算流程,形式上是(  )。
①  从原始凭证到财务报告
②  从经济业务到管理决策
③  从记账凭证到管理决策
④  从经济业务到财务报告
【多选题】 下列属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的有(  )。
①  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会计信息
②  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
③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④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当可能性大于零小于等于5%时——极小可能
②  当可能性大于5%小于等于50%时——很可能
③  当可能性大于50%小于等于95%时——很可能
④  当可能性大于95%小于100%时——基本确定
【多选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需要将(  )与获利能力结合起来分析,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把握一个均衡。
①  偿债能力
②  获利能力
③  营运能力
④  融资能力
【多选题】 在同时满足以下(  )时,确认为负债。
①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③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④  未来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多选题】 事实上,一笔赊销业务,企业向客户提供了两项资源,分别为(  )。
①  商品或劳务
②  股权
③  一笔无息贷款
④  债务
【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  现金资产/流动资产,变大并且如果不是过分大的话,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增强
②  信用资产/流动资产,变大并且如果不是为拓展市场的话,在市场竞争中开始变得被动
③  存货资产/流动资产,变大并且如果不是为了囤积材料的话,应检查产成品是否形成积压
④  存货资产/流动资产,变小并且如果不是为了囤积材料的话,应检查产成品是否形成积压
【多选题】 企业初始资产的形成来源有(  )。
①  债权人投资
②  银行借款
③  母公司捐赠
④  所有者投资
【多选题】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所有者权益包括(  )。
①  实收资本
②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③  盈余公积
④  未分配利润
【多选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  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所得税税率
②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③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④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