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查看网,轻松搜题/搜资源
登录
×
登录账号
记住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
注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账号密码后免费查看答案
前往登录
忘记密码
×
忘记密码
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找回您的账号密码
前往登录
立即注册
搜题/搜资源
【多选题】【消耗次数:1】
生物质能是生物固碳实现绿色碳减排的载体,也是唯一可储存、可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我国()和()有重要意义。
①
A.碳达峰
②
B.碳中和
③
C.二氧化碳
④
D.能源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如需代学继续教育,联系微信:yizhituziang
相关题目
【判断题】
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方式。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
碳中和概念中所指的“碳”,就是二氧化碳。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
人们直接使用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第二碳足迹,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第一碳足迹。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
生物质在“碳源”和“碳汇”两侧都具有重要作用,其能源化利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①
正确
②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有()。
①
A.谋划和发展未来产业,引领、催生低碳和无碳经济
②
B.能源低碳向零碳转型
③
C.能源高碳向低碳转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是()。
①
A.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②
B.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③
C.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
④
D.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利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描述不正确的是()。
①
A.能源增碳
②
B.发展非碳基能源
③
C.合理利用生物质能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八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年前实现碳中和。
①
A.2025;2030
②
B.2025;2060
③
C.2030;2060
④
D.2035;2060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汇系统建设包括()。
①
A.森林碳汇、海洋碳汇
②
B.湿地碳汇<br/>、冻土碳汇
③
C.水域碳汇、草地碳汇<br/>
④
D.耕地(农田)碳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八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年前实现碳中和。
①
2025;2030
②
2025;2060
③
2030;2060
④
2035;2060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唐代壁画中常见胡服,最早由()将胡服引入中原
①
汉灵帝
②
北魏孝文帝
③
隋文帝
④
赵武灵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墨迹被称为()。
①
文书
②
锦帛
③
锦书
④
帛书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最早公布于()年。
①
1980
②
1982
③
1984
④
1986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①
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②
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③
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
④
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
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是少数民族春秋二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见于( )。
①
唐代
②
辽代
③
明代
④
清代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书法作品的幅式中,横式包括 () 、()、() 、()等形式
①
横幅
②
横匾
③
手卷
④
册页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明朝中叶,在繁华的三吴地区,涌现了一批名振四海的书法名家,时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作“吴门三家”的( )。
①
唐寅
②
祝允明
③
文徵明
④
王宠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下面属于新莽时期发行的货币有( )
①
明刀
②
大泉五十
③
货布
④
大布黄千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 ()、()、()、挖掘等作业。
①
爆破
②
交换
③
钻探
④
重修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
按地质矿物学界对玉的界定,玉有硬玉、软玉之分。硬玉主要指(),产于缅甸;软玉主要指()、()、()等
①
翡翠
②
新疆和田玉
③
辽宁岫岩玉
④
陕西蓝田玉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