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与心力衰竭时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有关
①  A、钙离子复位延缓
②  B、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③  C、胞外钙内流障碍
④  D、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⑤  E、肌浆网Ca2+释放减少
【单选题】 严重贫血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是
①  A、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②  B、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③  C、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④  D、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⑤  E、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单选题】 与心衰时心肌舒张功能障碍有关的是?
①  钙离子复位延缓
②  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③  肌浆网钙释放障碍
④  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单选题】 维生素B1缺乏会引起()
①  口角炎
②  面部皮肤病
③  脚气病
④  齿龈出血
【判断题】 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口角炎。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①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②  癞皮病
③  脚气病
④  败血病
【单选题】 与能量代谢关系密切的维生素是( )。
①  维生素E
②  维生素C
③  维生素D
④  维生素B2
【单选题】 下列属于维生素B1缺乏症状的是?
①  坏血病
②  骨质疏松
③  脚气病
④  鸡胸
【判断题】 维生素B1严重缺乏可出现脚气病,影响神经或心脏功能。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是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以下不是HbA1c的优势的是( )
①  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②  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
③  已具有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变异性小
④  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
【单选题】 需要监测血糖的住院患者有哪些( )
①  有糖尿病病史(无论是否药物治疗中)
②  静脉葡萄糖空腹>6mmol/L 餐后随机>7.8mmol/L
③  使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④  ICU、特殊营养、器官移植等
⑤  以上都是
【单选题】 不同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均( )
①  大于50%
②  大于30%
③  大于70%
④  小于50%
⑤  小于30%
【单选题】 DECLARE研究人群中60%患者是处于( )
①  CV风险期
②  CV晚期
③  CV中期
④  CV风险更早期
⑤  CV中后期
【单选题】 判断危急情况,一般约用( )
①  5-10秒
②  30秒
③  1分钟
④  5分钟
⑤  10分钟
【单选题】 高血压急症指血压严重升高,通常血压> ( )mm Hg,并伴有靶器官进行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①  180/120
②  160/120
③  160/110
④  150/120
⑤  150/110
【单选题】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不正确的是( )
①  尽快解除病人疼痛,可根据医嘱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或皮下注射吗啡5~10mg,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应用,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
②  迅速准确执行溶栓疗法,用药前注意出血倾向,溶栓后严密观察再通指标
③  持续观察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变化,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
④  在梗死发生24小时内尽快使用洋地黄制剂
⑤  饮食护理:在最初2~3天以流质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渐改为半流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药
【单选题】 急性心衰的护理常规,正确的是( )
①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6~8L/分,并予以30%~50%乙醇湿化吸入。严重肺水肿病人可行气道正压通气或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②  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③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病人咳嗽咳痰情况,协助病人排痰
④  严密监测血压、呼吸频率及深度、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出入量
⑤  以上都是
【单选题】 高血压急症临床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
①  高血压急症的临床病理生理学较为复杂,治疗时根据指南需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②  高血压急症临床治疗宜采用半衰期较短的药物为主,采用静脉给药途径,易于调节
③  药物治疗与一般治疗并重,如安静休息、吸氧、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适当镇静等
④  避免口服或舌下含服快速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治疗开始可以使用强力的利尿降压药
【单选题】 在基层医院心血管急症患者转院清单的意义中不包括( )
①  确保转院患者的安全性
②  提高了转院交接的满意度
③  可以推卸责任
④  确保交接信息的准确性
⑤  提高转院交接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