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消耗次数:1】
根据本讲,政府参与居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包括()。
政府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出
居民向政府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劳动报酬
经营性收入
社会保障缴费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根据本讲,政府参与居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不包括()。
①  政府向居民的公共转移支出
②  居民向政府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③  社会保障缴费
④  劳动报酬
【单选题】 下列人员属于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有( )。
①  2019年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83天的外籍个人
②  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一直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无住所的外籍个人
③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也不居住的侨居海外的华侨
④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也不居住的港、澳、台同胞
【判断题】 《新个人所得税法》正式提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  )
① 
② 
【多选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依据的标准是( ?????)。
①  境内有无住所?
②  境内工作时间?
③  取得收入的工作地?
④  境内居住时间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是( )。
①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暂不居住的个人
③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且居住的个人
④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是( )。
①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暂不居住的个人
③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且居住的个人
④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是()。
①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
②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③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3个月的个人
④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是( )。
①  A.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②  B.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暂不居住的个人
③  C.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且居住的个人
④  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是( )。
①  A.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②  B.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暂不居住的个人
③  C.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且居住的个人
④  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的个人
【判断题】 居民纳税人应就境内、境外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对甲乙两个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进行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査,调査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相同,但甲厂工人总数比 乙厂工人总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
①  甲厂比乙厂大
②  乙厂比甲厂大
③  两个工厂一样大
④  无法确定
【单选题】 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
①  无名数
②  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③  有名数
④  无名数与有名数
【单选题】 对某行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査,得知其中80%的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 时,该行业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所占比重是( )
①  等于78%
②  大于84%
③  在此76%与84%之间
④  小于76%
【单选题】 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
①  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②  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③  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④  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单选题】 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 )
①  75%
②  40%
③  13%
④  17%
【单选题】 在全国人口普査中( )
①  男性是品质标志
②  人的年龄是变量
③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S标志
④  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单选题】 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 )
①  比较相对指标
②  比较绝对指标
③  比例相对指标
④  计划相对指标
【单选题】 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 R,则调査期限为( )
①  一日
②  一个月
③  一年
④  一年零一个月
【单选题】 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fi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
①  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②  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③  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fi
④  前者为离散变_S,后者为连续变量
【单选题】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 )概念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  邓小平理论
④  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