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下列哪项不属于糖尿病的严重靶器官损害
eGFR<45mL/min/1.73m2,无论是否有蛋白尿
eGFR45-59mL/min/1.73m2伴微量蛋白尿
蛋白尿(UACR>300mg/g;A3期)
至少三个不同部位存在微血管疾病(如微量白蛋白尿(A2期)+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如需代学继续教育,联系微信:yizhituziang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UACR在()
①  30~300mg/g
②  40~300mg/g
③  50~500mg/g
④  60~600mg/g
⑤  ≥300mg/g
【单选题】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KD,并且eGFR≥30ml/min/1.73m2的患者,建议使用
①  二甲双胍
②  格列美脲
③  阿卡波糖
④  利格列汀
⑤  胰岛素
【单选题】 临床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
①  20-200μg/min
②  >0.5g/24h
③  30-300mg/24h
④  >20μg/min
⑤  >300mg/24h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性蛋白尿()
①  肾小球性蛋白尿
②  肾小管性蛋白尿
③  溢出性蛋白尿
④  组织性蛋白尿
⑤  体位性蛋白尿
【单选题】 下列中哪项属于生理性蛋白尿()
①  肾淤血产生的蛋白尿
②  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蛋白尿
③  体位性蛋白尿
④  凝溶性蛋白尿
⑤  糖尿病蛋白尿
【单选题】 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区别在于()
①  前者尿中β2-MG增高
②  后者尿中仅β2-MG增高
③  前者尿中以清蛋白增高为主
④  后者尿β2-MG及清蛋白均增高
⑤  后者尿β2-MG及清蛋白均不增高
【单选题】 以下关于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肾小管性蛋白尿β2-MG增高
②  肾小球性蛋白尿仅仅β2-MG增高
③  肾小管性蛋白尿以白蛋白增高为主
④  肾小球性蛋白尿β2-MG及白蛋白均增高
⑤  肾小球性蛋白尿β2-MG及白蛋白均不增高
【单选题】 蛋白尿是指()
①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50mg
②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00mg
③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
④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200mg
⑤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300mg
【单选题】 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的首选药物是
①  钙通道阻滞剂
②  ACEI/ARB
③  利尿剂
④  β受体阻滞剂
⑤  α受体阻滞剂
【单选题】 最常见的肾性蛋白尿
①  肾小管性蛋白尿
②  混合性蛋白尿
③  肾小球性蛋白尿
④  以上均常见
【单选题】 尿中含本周蛋白,属于哪种类型蛋白尿()
①  肾小管性
②  肾小球性
③  溢出性
④  肾后性
随机题目
【判断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具体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只要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算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①  A.19世纪末
②  B.20世纪20年代
③  C.1933
④  D.20世纪60年代
【单选题】 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①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②  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③  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④  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单选题】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网的横断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与()。
①  A.依赖关系
②  B.利益关系
③  C.心理力量
④  D.心理距离
【单选题】 用于研究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学科是()。
①  A.教育心理学
②  B.发展心理学
③  C.社会心理学
④  D.管理心理学
【单选题】 人际沟通的层次有:()。
①  A.不沟不通;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不沟而通
②  B.一般性交谈;陈述事实;交换看法;交流感情; 沟通高峰
③  C.积极互动;符号共识;目的明确;情境制约
④  D.信息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
【单选题】 在人际沟通时,()是最基本的原则。
①  A.诚实守信
②  B.互惠互利
③  C.双向沟通
④  D.互相尊重
【单选题】 影响人际沟通的隐秘性因素是指()。
①  A.沟通过程中有其他人员在场
②  B.沟通双方情绪激动
③  C.沟通者双方距离较远
④  D.沟通者一方性格内向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①  A.应用社会心理学
②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③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④  D.社会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