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磨玻璃结节的密度:
大于肺血管密度
等于肺血管密度
小于肺血管密度且大于肺组织密度
等于肺组织密度
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单选题】 当局部肺叶内有正常肺组织密度、低于正常肺组织密度和高(正常肺组织密度的三种不同密度区域混合存在时,会呈现
①  卷发征
②  肉皮冻征
③  网格征
④  磨玻璃征
⑤  树芽征
【单选题】 胸部CT显示双肺磨玻璃密度基本消失,提示?
①  病情恶化
②  病情稳定
③  病情好转
④  诊断错误
⑤  无需进一步治疗
【单选题】 肺结节根据密度的主要分类,哪项不是?
①  实性结节
②  亚实性结节
③  钙化结节
④  胸膜结节
【单选题】 孤立性肺结节,下列哪项不是根据CT密度划分的()
①  纯磨玻璃结节
②  部分实性结节
③  钙化结节
④  粟粒结节
【单选题】 肺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病灶,≤()cm称结节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⑤  5
【单选题】 磨玻璃密度是指
①  肺内高密度病变,肺泡、支气管壁增厚或肺泡未完全实变时,肺泡腔内仍然充气,局部密度略有升高,呈磨玻璃密度(其内或后方的血管可以显示)
②  肺内低密度病变,肺泡及支气管壁增厚或肺泡未完全实变时,肺泡腔内仍然充气,局部密度略有升高,呈磨玻璃密度(其内或后方的血管可以显示)
③  肺内高密度病变,肺泡及支气管壁增厚或肺泡未完全实变时,肺泡腔内仍然充气,局部密度略有降低,呈磨玻璃密度(其内或后方的血管可以显示)
④  肺内低密度病变,肺泡及支气管壁增厚或肺泡未完全实变时,肺泡腔内仍然充气,局部密度略有降低,呈磨玻璃密度(其内或后方的血管可以显示)
【单选题】 关于磨玻璃样密度结节,正确的描述是()
①  亚实性磨玻璃样密度结节
②  纯磨玻璃样密度结节
③  以上都正确
④  以上都不正确
【单选题】 恶性肺结的疑似征象出大小密度以外还有( )。
①  分叶征
②  毛刺征
③  胸膜凹陷征
④  血管集束征
⑤  以上全是
【单选题】 肺CT显示右上肺一7mm类圆形高密度影,称之为
①  肿块
②  结节
③  小结节
④  微小结节
⑤  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 肺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病灶,>3cm称为
①  小结节
②  微小结节
③  单发结节
④  多发结节
⑤  肿块
随机题目
【判断题】 代数分配法适用于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计划成本分配法结转差异时,结转超支差异时用蓝字记账,结转节约差异时用红字记账。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期末,将停工损失从该科目的贷方转出,属于自然灾害的部分转入“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借方;应由本月负担的部分,则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结转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应编制的会计分录是( )。
①  借:废品损失贷:原材料
②  借:废品损失贷:基本生产成本
③  借:其他应收款贷 :废品损失
④  借:基本生产成本贷:废品损失
【单选题】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A材料30 400千克,每千克4.50元。甲产品的重量为12 000千克,乙产品的重量为26 000千克,采用产品重量比例分配法分配材料费用,甲和乙各分配材料费( )。
①  23 200元和93 600元
②  93 600元和43 200元
③  43 200元和93 600元
④  93 600元和23 200元
【多选题】 以下关于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①  为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应增设“废品损失”科目,在成本项目中增设“废品损失”项目
②  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生产费用也属于废品损失
③  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净损失计入制造费用
④  辅助生产一般不单独核算停工损失
【多选题】 燃料使用量较多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  直接用于辅助生产,计入“制造费用”
②  间接用于生产,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③  用于企业管理,计入“管理费用”
④  用于产品销售,计入“销售费用”
【判断题】 采用按全年平均每月工作日数计算日工资的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顺序分配法的特点是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分配费用,受益多的先分配,受益少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后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 )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某企业本月生产完工甲产品200件,乙产品300件,月初月末均无在产品,该企业本月发生直接人工成本6万元,按定额工时比例在甲乙产品之间分配,甲乙产品的单位工时分别为7小时、2小时,本月甲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成本为( )万元。
①  2.4
②  1.8
③  3.6
④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