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消耗次数: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到203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如需代学继续教育,联系微信:yizhituziang

相关题目
【判断题】 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到()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①  A.2021
②  B.2022
③  C.2020
④  D.2019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目标描述错误的是()。
①  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②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③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④  到2065年,乡村全面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目标描述错误的是()。
①  A.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②  B.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③  C.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④  D.到2065年,乡村全面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单选题】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0分)
①  2025
②  2030
③  2035
④  2040
【单选题】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______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①  2025
②  2040
③  2030
④  2035
【多选题】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是(? )
①  是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②  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总要求的使命担当
③  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  是山东省快速发展的需要
⑤  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
【多选题】 本讲提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框架。
①  A.《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②  B.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③  C.《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④  D.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⑤  E.《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多选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主要包括()。
①  A.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②  B.完善城乡布局机构
③  C.加快农业现代化
④  D.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⑤  E.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判断题】 到2022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判断题】 古代胎教提倡的“小劳法”是不科学的。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古代儿童参加一些仪式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古希腊各城邦中,雅典人教育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王守仁指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
①  “喜闻乐见”
②  “爱打闹”
③  “乐嬉游”
④  以上说法都不对
【单选题】 除“三母”外,宫廷中还为幼小的太子设()。
①  乳母
②  保母
③  养母
④  以上说法都不对
【单选题】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
①  各成其材
②  率性发展
③  明人伦
④  以上说法都不对
【单选题】 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以()为主。
①  文雅教育
②  职官教育
③  书吏教育
④  科学教育
【单选题】 古______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诵《吠陀》经。
①  印度婆罗门教
②  印度佛教
③  希伯来
④  埃及
【单选题】 主要用于宫廷中的胎教方法是()。
①  小劳法
②  瘦身法
③  自我调节法
④  监督法
【单选题】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①  生产模式
②  家庭模式
③  生活模式
④  社会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