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消耗次数: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多选题】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A.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  B.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
③  C.增加低端供给,减少中高端供给
④  D.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单选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
①  A.增加供给体系数量
②  B.改善供给体系结构
③  C.减少供给体系浪费
④  D.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多选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 )。
①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
②  稳中求进的原则
③  结构性调控为主的原则
④  注重政策效益和调控质量的原则
【多选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①  A.培育增长新动力
②  B.形成先发新优势
③  C.不断累积过剩产能
④  D.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判断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是要增加有效供给。
①  正确
②  错误
【多选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  A.去产能
②  B.去库存
③  C.去杠杆
④  D.补短板
【单选题】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求侧不包括()。
①  A.投资
②  B.创新
③  C.消费
④  D.出口
【判断题】 发展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国外大循环为主体。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①  A.个人
②  B.企业
③  C.政府
④  D.企业家
随机题目
【多选题】 企业如果延长信用期限,可能导致的结果有( )。
①  扩大当期销售  
②  延长平均收账期
③  增加坏账损失  
④  增加收账费用
【单选题】 关于股票股利,说法正确的有()。
①  股票股利会导致股东财富的增加
②  股票股利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结构发生变化
③  股票股利会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出
④  股票股利会引起负债的增加
【单选题】 某企业按 “2/10 ,N/60 ” 的条件购进商品 20 000 元,若放弃现金折扣 ,则其资金的机会成本率为( )
①  2%
②  12%
③  14. 46%
④  14. 69%
【多选题】 企业的信用条件包括( )。
①  现金折扣率
②  折扣期限
③  商业折扣
④  信用期限
【多选题】 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属于现金内容的项目,包括( )。
①  库存现金  
②  银行存款
③  银行本票
④  银行汇票
【多选题】 为加强现金的支出管理,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一般包括()。
①  推迟支付应付款
②  采用支票付款
③  改进工资支付方式
④  合理使用“浮游”量
【单选题】 在下列股利政策中,股利与利润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体现风险投资与风险收益对等关系的是()
①  剩余股利政策
②  固定股利政策
③  固定股利比率政策
④  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单选题】 上市公司按照剩余股利政策发放股利的好处是( )
①  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资金结构
②  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
③  有利于公司稳定股票的市场价格
④  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单选题】 在下列公司中,通常适合采用固定股利政策的是( )
①  收益显著增长的公司
②  收益相对稳定的公司
③  财务风险较高的公司
④  投资机会较多的公司
【简答题】 某企业2006年A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总成本为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600万元。 2007年该企业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用:甲方案给予客户60天信用期限(n/60),预计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货款将于第60天收到,,其信用成本为140万元;乙方案的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2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9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该企业A产品销售额的相关范围为3000-6000万元,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本题不考虑增值税因素)。要求:(1)计算该企业2006年的下列指标: ①变动成本总额; ②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2)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 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③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 ④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⑤坏账成本; ⑥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3)计算以下指标: ①甲方案的现金折扣; ②乙方案的现金折扣; ③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 ④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4)为该企业作出采取何种信用政策的决策,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