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消耗次数:1】
应用文侧重( ),文学作品侧重( )。
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固定思维 逻辑思维
参考答案:
复制
纠错
相关题目
【判断题】 0-3岁婴幼儿的思维属于抽象逻辑思维。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数据可视化的本质是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 )
① 
② 
【判断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写记叙文的过程,就是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辩证过程。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过度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分析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逻辑思维.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用到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
①  正确
②  错误
【单选题】 应用文的思维方式侧重()
①  抽象思维
②  逻辑思维
③  形象思维
【判断题】 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①  正确
②  错误
【判断题】 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①  正确
②  错误
随机题目
【单选题】 下面关系运算中不正确的是:
①  F○ (G∪H)=F○G∪F○H;
②  (G∪H) ○F=G○F∪H○F;
③  (G∩H) ○FíG○F∩H○F;
④  (G∩H) ○F=G○F∩H○F。
【单选题】 设 A = {1, 22, 43, 3},B = {1, 32, 44, 2},则并关系A∪B等于:
①  {1,21,32,43,34,2
②  {2,4
③  {1,21,33,34,2
④  {1,23,3}.
【单选题】 下面哪个是集合 A={2, 3, 4}上的全域关系:
①  {2,23,34,4
②  {2,22,32,43,23,33,44,24,34,4
③  {2,22,32,43,33,44,4}
④  {2,22,43,34,4}.
【单选题】 设 R={0,10,20,31,21,32,3},则关系R在{0,1}上的限制R?{0,1}等于:
①  {0,20,31,3
②  {1,02,03,02,13,13,2
③  {0,10,20,31,21,3
④  {2,3}.
【单选题】 设 Ri 是 X 上的二元关系, 对于 x∈X 定义集合Ri(x)={y|xRiy}. 如果 X={-4, -3, -2, -1, 0, 1, 2, 3, 4}, 且令R1={x, y|x, y∈X<img class=jc-formula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D50FEE5510C853C83F78D440017D8E6B.png data-tex=\wedge />xy},则R1(1) =
①  {1,2,3,4};
②  {2,3,4};
③  { -1,0};
④  { -2, -1}。
【单选题】 设 A = {1, 22, 43, 3},B = {1, 32, 44, 2},则对称差关系A⊕B等于:
①  {1,21,32,43,34,2
②  {2,4
③  {1,21,33,34,2
④  {1,23,3}.
【单选题】 下面哪个是集合 A={2, 3, 4}上的恒等关系:
①  {2,23,34,4
②  {2,22,32,43,23,33,44,24,34,4
③  {2,22,32,43,33,44,4}
④  {2,22,43,34,4}.
【单选题】 设函数f: S<img class=jc-formula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F388E7EE9892B38FECEEB653227F230A.png data-tex=\mapsto />S, S=[0, 1], f(x)=x/2+1/4,则它是:
①  是满射不是单射;
②  是单射不是满射;
③  是双射;
④  都不是.
【单选题】 设 R={0,10,20,31,21,32,3},则关系R的二次合成R○R等于:
①  {0,20,31,3
②  {1,02,03,02,13,13,2
③  {0,10,20,31,21,3
④  {2,3}.
【单选题】 下面关于集合的笛卡尔叉积,正确的是:
①  若 A×B<img class=jc-formula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CA1DD71FE6BE8B2E9C8429D2E4CFEC56.png data-tex=\subseteq />A×C, 则一定有 B<img class=jc-formula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src=https://huaweicloudobs.ahjxjy.cn/CA1DD71FE6BE8B2E9C8429D2E4CFEC56.png data-tex=\subseteq />C 成立;
②  (A∩B)×(C∩D)=(A×C)∩(B×D);
③  (A∪B)×(C∪D)=(A×C)∪(B×D);
④  (A-B)×(C-D)=(A×C) - (B×D)。